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,其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新的学习情境。导入的方
法很多,笔者见到的最多的达33种,可谓洋洋大观矣。但是,这些方法究竟该如何运用呢?且看《老山界》导入一例:
同学们,今年是红军2万5千里长征胜利60周年。毛主席说长征是宣言书……长征是宣传队……长征是播种机……在长征途中,红军战士吃尽千辛万苦,战胜艰难险阻,才赢得了抗战的胜利。今天,我们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征生活的文章——《老山界》。这篇文章,昨天已布置大家预习了。现在检查一下预习情况,先检查生字生词。(投影生字生词)
这一导入,从方法上看,用的是“情境法”;从目的上看,试图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演说,引起学生对课文的注意和兴趣。但从效果上看,却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。且不说学生是否能真正理解这段导入语,单从方法运用的角度看,也是不足取的。因为:1、教师“昨天已布置大家预习了”,学生都知道今天要学《老山界》,没有新鲜信息的刺激,激不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。2、学生通过预习,已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,这是学习的起点。从学习的起点出发组织教学,是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。而教师仍从字词教学出发,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。3、即使学生受教师声情并茂的演说的感染,已经或者即将进入新的学习情境,又被“先检查生字词”拉了出来,使教师的一番苦心付诸东流,这一演说成了游离于整个教学过程以外的赘余。
因此,研究课堂教学导人的“方法”固然有一定的意义,但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运用方法
的“策略”。好的导人策略,应该符合以下三条原则。
一、同化原则
建构主义的学习原理认为,知识(这里指广义的知识,不仅指陈述性知识,还包括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),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,而是靠学生的主动建构得到的。所谓“建构”,就是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同化或顺应新的知识。好的导人,应该为学生的“同化”和“顺应”提供必要的条件或情境,把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起来。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握住学生的起点。
例如,前述《老山界》的导人语可以改为这样:
昨天布置大家预习了《老山界》。不知大家在预习时有没有注意到文章结尾处写的:“老
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。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、大渡河、雪山、草地以后,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,比起这些地方来,还是小得很。”那么,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座困难还是小得很的山呢?
以这个问题为导人,就能调动学生预习时获得的经验,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,思之不
得,又会激发再读课文的欲望。不少富有经验的老师,常常以复习旧知,帮助学生梳理原有的知识结构来导人新课,也是符合同化原则的。
按照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,帮助学生同化新知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设计“先行组织者”,
即先于学习新课之前提供一个引导性的材料,以学生易懂的通俗语言呈现出来。如在欣赏文学作品前,可先学习一点文学鉴赏的知识。运用这个理论设计导人,对学生学习新的内容,是非常有效的。
二、情感原则
这里的“情感”,专指学生的学习情感,即学习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感受,核心
是学习态度。在学习过程中,情感活动总是和认知活动同时发生发展,相随相伴,贯穿始终的,积极的情感,促进认知发展;消极的情感,抑制认知活动:因此,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考虑学生”懂不懂”“会不会”“能不能”的同时,还要考虑学生“愿不愿”学、“爱不爱”学、“相信不相信”自己能学好的问题:好的导人亦须如此,起码要做到通常所说的“激趣”。
“激趣”的方法很多,最常见的手段是采用讲述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小故事、提供一段饶有兴趣的材料或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等直接激趣的方式。这种做法,往往即时效果较好,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.但因对后续的学习无直接关系,所以其激发出来的兴趣很难持久。有专家认为,真正兴趣的激发和维持,应在思维活动中产生。对导入而言,莫过于制造一个认知冲突.以此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。
例如,某教师在教“简明”知识时,设计了如下的导语:
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与同事外出散步.看见一匹奔马踏死了一只狗。欧阳修对同事
说:“试述之。”同事说:“有犬卧通衢,逸马蹄而死之”共用了11字。欧阳修嫌其啰唆,只用了“逸马杀犬于道”6个字。历来被人称颂为简洁的典范。但也有人提出异议,简则简矣,却未必佳。同事的字数虽多了点,但几个要素交代得很清楚,犬是“卧”着的。地点是“通衢”,故被马杀。
说到这里,教师提了一个问题:到底谁有理?能不能改得更好?望着学生跃跃欲试的眼神,
教师又说,同学们先不忙发表意见,请学了“简明”这一短文后,再说说你们的看法。
这一堂课,学生始终学得专注而投入,最终学生写出了“逸马杀卧犬于通衢”的符合简
明要求的好句子。
这个导人,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,制造了认知冲突,较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
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发展。
三、发展原则
教育的最终目的,是促进学生的发展。在课堂教学中,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知识、能力
和情感。发展的理想的境界,必须是达到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,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。发展的原则,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,导入也不例外。凡符合前述“同化原则”和“情感原则”的,必定符合“发展原则”。有的时候,做不到以上两条,也可从学习的起点出发,设计一个发展性的训练.也未尝不失为一种好的导人。下面是两段“论点和论据”知识短文的导人实录:
实录I
师:(投影亭子的照片) 同学们,这是什么?
生:亭子。
师:请同学们想想看,这个亭子的顶和亭子的柱,跟我们学过的哪种文体的什么和什么
的关系是一样的?
生:(默然)
师:啊,刚学过的文体就忘记了?
生:议论文。
师:那么,这个亭子的顶与柱的关系,跟议论文中的什么与什么的关系是一样的呢?
(生又默然良久,经不断诱导。)
生:论点和论据是支撑和被支撑的关系:
实录Ⅱ
师:(投影亭子的照片)同学们,这是一个亭子,它主要由一个顶和几根柱子构成:这个
顶与柱子的关系。与我们刚学过的议论文的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是一样的,为什么这样说呢?请同学们准备一段话来回答这个问题,看谁说得最好最准确。
生:(思考,纷纷举手回答。)
同一学习内容,同一幅照片,两种不同的导人.效果显然是不一样的。实录I是让学生
猜,学生的回答只是揣摩教师预设的答案,处于被动应答状态,根本没有什么发展。实录Ⅱ虽然还谈不上是一个好的导人,但起码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,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表述,既复习了旧知,又训练了说话能力,同时又要“看谁说得更好更准确”。在知识、能力和情感上都能有所发展。
也许,3条“原则”远不如30几条“方法”那样全面、具体、可操作;也许,还可以
想出许许多多的“原则”。但是,如果不以学生为中心,不从组织、指导、帮助、促进学生如何学的角度着眼,而只是想着如何教,如何演完备课时写好的“教案剧”;那么,再精彩的导人“台词”,也只能是毫无实用价值的花拳绣腿。
(作者通讯:江苏常州市教委教研室;邮编:215500)
(载《语文教学通讯》2001.21)